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念,探索人工建筑与淮河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路径。2025年6月29日至7月5日,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靓淮”惠民生,“筑绿”焕新颜生态先锋队奔赴淮南、宿州、蚌埠三地,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师生们聚焦“人工建筑如何靓化淮河生态环境”的核心命题,深入自然景观、历史遗址与现代工程一线,探寻人工构筑物与生态保护与修复共生的创新路径,绘制出一幅筑绿惠民的淮河生态新画卷。
淮南篇章:历史建筑中的文旅融合密码
在淮南九龙岗民国小镇,实践队成员们沉浸在厚重的历史氛围中。他们细致观察老建筑的砖石结构、木构梁架,解读其蕴含的建造智慧。街巷间售卖复古中山装的小贩,与历经沧桑的建筑相映成趣,营造出独特的年代感。而精心设置的现代打卡点,又为这片古老街区注入了新鲜活力。特别是探访热门电视剧《六姊妹》的取景地时,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和适度开发,能够有效激活其文化价值,实现人文传承与文旅发展的双赢,这也是“靓化”环境、提升区域吸引力的重要路径。
宿州篇章:水利工程谱写生态人文协奏曲
实践队奔赴宿州,首先在被称为“水利博物馆”的新汴河博物馆系统学习了这条古老河流承载的历史文脉与治理智慧。随后,在新汴河风景区,队员们与景区负责人围绕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进行了深入座谈。负责人介绍了如何通过生态护坡、湿地净化、亲水设施等人工建设,将原本功能单一的水利河道,打造成为集防洪、生态、景观、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绿肺。漫步在风景如画的新汴河景区,队员们切身感受到,经过人工的精心规划和建设,水域、湿地、植被可以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人工之力优化生态环境、惠民利民的生动写照。
蚌埠实践:工业记忆与现代工程的生态交响
深入延安路淮河大桥建设现场,师生们通过专题座谈会,详细了解了项目贯穿始终的生态优先理念。技术负责人重点介绍了保护淮河水质与生态的关键措施,包括精细化的施工废水处理、严格的扬尘与噪音管控,以及桥梁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融合。项目方“将绿色基因植入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决心,生动诠释了现代工程守护绿水青山的担当。
走进焕然一新的蚌埠宝兴面粉厂工业遗址,队员们感受到融合历史记忆与现代活力的工业遗址正改善着城市印象。昔日厂房设备经巧妙改造,变身为昆虫科普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在改造后的图书馆内,馆员指着保留的烧毁痕迹讲述历史,凸显“修旧如旧,功能新生”的模式。这种改造不仅保留了城市肌理与历史文化,更打造出深受市民喜爱的生态文化休闲空间,成为人工建筑靓化环境、服务民生的典范。
在淮河沿岸的津浦铁路文化公园,队员们调研其规划理念与生态维护措施,体验火车驶过时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氛围。休闲广场里充满富有年代感的体育健身器材,不仅是市民休闲胜地,更成为连接城市历史与生态自然的绿色纽带,但由于缺少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尚未形成体现蚌埠市历史悠久的铁路文化。
这次淮河实践之旅,对实践团成员不仅是一次认知的深化,更是一份行动的宣言。他们用心触摸母亲河跳动的脉搏,用情感受生态与民生的交融,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建设美丽中国的担当。(撰稿:宋明育、张晓曼;编辑:张饮;审核:张兆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