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25年寒假期间,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投身于全国大学生“返家乡” 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热忱,奔赴家乡的各个角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在广袤的社会大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丽光彩,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在实践中以青春之力服务祖国需要,以青春之翼筑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文化传承:以青春之笔,绘就文化自信的绚丽画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土水院的学子们深刻领会这一精神,积极投身于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之中。
23级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李鑫同学,参加了家乡桐城组织的“青年学子家乡行”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了文庙以及桐城博物馆,并且在青年学子座谈会上为家乡文化发展发言献策。通过这次活动,她对家乡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能,丰富了人生阅历。
同样,22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章玮同学,在家乡的图书馆中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她主动承担起志愿者的工作,章玮耐心细致,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她协助图书馆员进行图书的整理与分类,还承担了图书馆新购图书的信息录入工作,为这些新书建立起电子档案,方便读者查询借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章玮发现许多老年读者在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时遇到困难。于是,她主动上前,手把手地教老人们如何操作电脑、如何检索电子书籍、如何使用电子阅读设备。章玮通过自己的行动,不仅缓解了图书馆员的工作压力,还为传承和弘扬阅读文化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文化带来的滋养,增强了家乡人民的文化自信。
志愿服务:以青春之爱,温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在志愿服务的征程中,学子们用青春的光芒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爱与温暖书写着青春的华章。23级水利与水电工程专业的刘泽同学与23级水电1班高锦涛同学在各自家乡化身“暖冬行动”志愿者,成为春运期间公共站点的志愿者。刘泽和高锦涛身穿红色马甲,穿梭在人群中,他们的身影充满了活力与温暖。
他们帮助乘客搬运行李,在候车区,他们细心地看护小孩,遇到突发情况时,他们冷静应对,积极协助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无论是寒风凛冽的清晨,还是夜幕深沉的夜晚,他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上,用青春守护着每一位旅客的归途。他们的热情服务和无私奉献,让乘客们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也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风采。
科技助农:以青春之智,探索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学院的学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科技助农的实践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2级土木工程1班王昭彬同学跟随张大冶教授深入皖南乡村,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启了一场“植物克隆技术”的研学之旅。从培养基配制到无菌接种操作,从组培苗移栽到智能温室管理,他在显微镜下见证植物细胞的生命奇迹。这次研学之旅,不仅让王昭彬增长了专业知识,更激发了他投身农业科技领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同样,22级环境生态工程班的胡开月、陈道坤、吴献阳和丁琪组成的土壤环境探索小组走进农间的田野,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科学严谨地开展土壤资源调查工作,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他们手持专业工具,在田野中选取多个采样点,采集土壤样本。回到实验室后,他们对土壤样本进行分析检测,测定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等各项指标。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责任与担当。
23级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洪思婷在徽州区临河两岸,和她的同伴们开展“河清岸绿”生态行动。在此期间,她耐心地向市民讲解环保知识,引导市民参与清除杂草、整理河道景观,宣讲生态文明,为河道治理献言献策,为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敬老爱幼:以青春之情,关爱老幼健康成长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院的学子们积极参与到敬老爱幼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用青春之情传递温暖,关爱老幼的健康成长。
23土木工程1班的姬雨微同学,在家乡宿州萧县参加了圣泉镇人民政府组织的“情暖寒冬,温暖相代”志愿服务活动,她协助工作人员搬运了慰问物资,包括米面粮油、保暖衣物,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倾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通过良好的沟通,她与老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了年轻人的尊重和关爱。
23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潘幸平同学,在安庆市曙光社区为社区内儿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寒假辅导班。他不仅辅导孩子们完成寒假作业,针对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耐心地讲解,直到孩子们完全理解为止。他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做手工,孩子们在他的指导下,用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出精美的手工作品,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写对联,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参观博物馆,带领孩子们走进历史的长河,领略家乡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变迁。潘幸平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懂得关爱他人,也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力行践初心,青春暖桑梓”,本次2025年寒假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学子们提供了深入社会、服务家乡、宣传学校、增长才干的宝贵平台。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工程,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淬炼本领,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这些学子们将继续秉持着实践精神,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书写更加精彩的青春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撰稿:张怡雪;编辑:徐丹丹;审核:张兆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