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重构文化传播生态的背景下,传统非遗与思政教育的跨界融合正焕发新的生机。2025年6月26日,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非遗传承·红色筑梦·语言启航”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作为校级重点团队,以非遗传承为载体,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培育孵化和建设提供实践支撑。团队特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第59代传承人焦晓霞、泗州戏传承人贡健强(艺名筱玉麒麟),通过专题访谈探索非遗数字化创新路径,为双创教育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提供鲜活案例。在创业导师徐善文的指导下,实践团学生代表杨雨晴、陈诗雯、叶苗苗全程参与项目设计与实施,将专业学习与创新实践有机结合。
五禽戏:红色基因激发双创灵感
五禽戏传承人焦晓霞创新推出的“红色五禽戏”,不仅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更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团成员结合外语专业优势,正在建设“淮河文化国际传播短视频工作室”、“淮河文化思政教育服务平台”等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探索这一淮河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模式。
泗州戏:传统美德赋能思政创新
泗州戏传承人贡健强通过沉浸式教学展现非遗魅力,实践团据此设计的“智绘泗州戏,数字赋新声——新媒体语境下泗州戏推广综合平台搭建”项目已进入校级大创立项阶段。团队成员将戏曲赏析与数字化传播相结合,在传承传统美德的同时锻炼创新实践能力。
数字赋能:构建双创实践新生态
实践团深度参与非遗数字化进程:协助开发VR五禽戏交互系统原型,运营泗州戏双语短视频账号,运用AI技术制作多语种非遗解说素材。这些实践成果直接转化为3个在研大创项目的核心内容,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创”的教育目标。
跨界融合:打造双创思政育人体系
外国语学院创新性地将非遗传承纳入双创教育体系:五禽戏习练成为体育创新课程,泗州戏赏析融入美育创业工作坊。这种“非遗+思政+双创”的特色培养模式,已培育出十余个相关大创项目,其中4个获国家级立项。学生们在创新实践中深化文化认同,在项目运作中锤炼综合素质。
从传统技艺到数字产品,从文化传承到创新创业,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实践构建了“专业实践-创新培育-项目孵化-持续建设”的完整链条。这场非遗传承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创育人”的思政教育新路径,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生动范本。(撰稿:徐善文、杨雨晴;编辑:王刚、毛星懿;审核:夏春晓、黄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