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站内搜索:
外院大手拉小手非遗传承实践团校地携手传非遗,青春接力谱新篇
发布时间: 2025-07-30  浏览次数: 19  录入: xcb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月27日,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与龙湖春天社区校地联动,组织蚌埠学院校级重点团队“大手拉小手”中华文化传承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学海路学校二年级学生共同开展“活态传承·青春接力”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夏春晓参加活动。活动在实践团指导教师徐善文、王娜娜的全程指导下,由团队负责人陈诗雯统筹实施,通过五禽戏研习与泗州戏展演,构建起“高校—社区—小学”协同育人的文化传承新模式。

校地协同:构建非遗传承新格局

上午9时,活动在蚌埠学院体育馆正式启动。作为校地合作的重要实践,龙湖春天社区工作人员全程参与活动组织,社区21名小学生与外国语学院26名大学生志愿者结成“一对一”学习小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第59代传承人焦晓霞老师以“仿生健体·道法自然”为主题,通过分解“虎扑”“鹿抵”等经典动作,带领孩子们感受传统养生文化的智慧。大学生志愿者不仅协助教学,更组成表演方阵进行五禽戏展演,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展现非遗魅力,赢得社区师生阵阵掌声。

青春接力:创新文化传承载体

泗州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小筱玉老师的登场将活动推向高潮。在演绎经典剧目《拾棉花》选段时,他特别设计互动环节,邀请大学生与小学生共同体验“压花调”唱腔。社区小朋友在大学生志愿者的指导下,成功完成“柳琴戏”基础发声练习,稚嫩的唱腔引得现场欢笑连连。“这种大手拉小手的教学方式,既让孩子们感受到非遗的趣味性,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同。”团队负责人陈诗雯介绍道。

实践育人:打造长效传承机制

本次活动是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与龙湖春天社区共建“非遗传承实践基地”的首场示范活动。指导教师徐善文表示:“通过校地合作模式,我们实现了非遗传承从高校课堂到社区实践的延伸,形成了传承人专业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小学生体验学习的完整链条。双方后续将联合开发非遗双语绘本、组建社区少儿戏曲社团等,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常态化、体系化发展。

此次校地协同实践,不仅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更探索出高校资源下沉、社区平台支撑、志愿服务衔接的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属地社区的联动合作,让青春力量成为文化传承的鲜活注脚,为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撰稿:徐善文陈诗雯;编辑:王刚、毛星懿;审核:夏春晓、黄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