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站内搜索:
多措并举 高校融媒矩阵铸牢青年“心链接”
发布时间: 2024-07-25  浏览次数: 10  录入: xcb


蚌埠学院作为一所建在淮河岸边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坚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与时俱进占领网络育人新阵地,融媒体矩阵协同地方特色文化淮河文化精神滋养,通过跟进学习、创新形式、赋能成长等多种方式,引领青年思想、贴近青年内心,激发青年活力,使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真正成为高校育人的有效“增量”。

多措并举 铸牢青年“心链接”


跟进理论学习,引领青年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跟进理论成果学习不断档,注重主流思想理论话语的更新和转化,打通网上网下融媒体阵地,校园网、微信公众号、《蚌埠学院报》等多个媒体平台长效建设“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学习进行时”有声理论课、“峥嵘岁月”有声党史、“小蚌微党课等品牌栏目,生产新媒体视音频理论学习作品系列,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开展宣讲,提升网络育人效果。跟进网络热点阐释不掉线,当前网络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一方面引导青年主动关注社会热点,每月开设网络热点选题会,自选关注焦点并开展讨论;另一方面主动为青年学生设置议题,围绕固定选题,如“脆皮大学生”“内耗”“摆烂”“网络标签化”“小镇做题家”“网络暴力”等众多网络热点问题开展观点讨论碰撞,指导学生撰写并公开发表时事评论长评36篇,短评24条,形成大学生时评作品集2本,传播正确观点,引领青年思想。

创新方式方法,贴近青年内心。挖潜红色家底,讲实思政理论。依托微信视频号平台,开设“小蚌微党课”栏目,利用本地特色红色文化资源,讲好蚌埠本地的红色故事,如革命母亲苏老妈、一等渡江功臣马毛姐、安徽第一个牺牲的共产党员杨兆成等。在校园网开设暑期社会实践专栏,报道身边学子走向一线追寻红色足迹,汲取奋进力量的青春事迹,激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砥砺奋进、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和凝心聚力、奋勇争先的担当精神。创新传播方式,讲活淮河文化。开启公众号原创“小蚌”形象IP设计,形象元素包含贝壳、珍珠等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元素。制作以原创IP“小蚌”为主讲人的动画微课短视频“百问百答 小蚌说淮河”,将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细分拆解,形成适合青年信息接受习惯的“短平快”风格的系列短视频;制作“小蚌”贴纸、徽章等文创周边,以卡通动漫形象吸引青年人关注,提升网络平台与青年的接近性,扩大网络育人作品覆盖面。聚焦身边人事,讲好青年故事。契合高校青年学生网络原住民“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心理特征,在新媒体作品创作上,轻量化宏大叙事,用小切口讲好青年故事,利用“青春榜样”“竞赛之星”“读书之星”等栏目的朋辈榜样教育影响青年;开设“直击校园”专栏,用青年视角看青年生活,不讲大道理,用身边人、身边事展示青年学生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的校园文化、绿色的生态环境等等,潜移默化做好青年思想引领。


角色定位转变,激发青年创造力。变“我来听”为“我来讲”。组建淮河文化大学生讲解团、“访民问暖”社会实践服务团、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生宣讲团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宣讲团,坚持线下进乡村、进社区、进中小学开展宣讲,主动及时将党的好声音、好政策传递给群众。其中学生党员进社区为普通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被《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线上,青年出镜,作为主讲人,围绕党的理论知识、红色党史、国家安全、淮河文化、青年生活等话题,真实发出青年声音,呈现形式丰富的新媒体作品。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真正让学生从网络思政教育的“受教者”转变为网络思政的“主讲人”。变“我来学习”为“我来出品”。一方面每周针对不同新媒体块面开展推文热点选题会、报纸排版学习会、设计作品分享会、视频作品点评会等,提升学生记者抓取热点、强化技能的主动意识;一方面采取“传帮带”建立师徒制,1对1或1对2得传授经验教训、技术技能等,使得培训周期大大缩短,提升了学生记者技能素养,也增强了团队责任心、凝聚力;另一方面,对新媒体作品采取项目化管理,对于重大项目跨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在网络育人中真正变“我来学习”为“我来出品”,青年的创造力被充分激发,真正成为新媒体作品的合格“出品人”,成为网络育人过程的主动发起者。


形成合力 育人建设有成效


文化品牌富有特色。聚焦青年主体,推出青春榜样”“竞赛之星”“直击校园等栏目,发挥朋辈影响力;结合学校地域特点创新性推出百问百答小蚌说淮河”“淮河文化云看展”“淮河文化知多少等栏目,让淮河文化涵养学生;深挖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推出小蚌微党课”“峥嵘岁月等栏目,以红色文化浸润心灵;逐步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网络育人文化品牌。


网络阵地把稳站牢。网络媒体信息发布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台账,近两年微信公众号发布推送400余篇。关注用户从不足三万人增长至4,7163人,服务性、互动性明显增强。2023年开通微信视频号以来创作视频作品150余条,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过4.9万,以招生、毕业为主题的系列视频播放总量超过17万。创作视频内容5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并被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等多个公众号引用转载。

人才队伍培好建优。以网络人才队伍建设中心,形成“123”培训体系。办好一个讲堂,面向新媒体联盟全体成员开展淮畔融媒大讲堂”品牌培训目前已开展7期,参培超千人次。用好两个假期,每年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开展为期10-20天的“寒/暑假新闻学习打卡”,以《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为学习对象,线上开展新闻拆解,学生形成线下笔记。做好三项实践,即日常新闻宣传实践、每周部门实践、暑期社会实践,连续多年选送新媒体联盟优秀学生骨干前往安徽日报、蚌埠日报等主流媒体开展3周以上的暑期社会实践,培养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网络育人工作骨干。


总结经验 拓展思路谋工作

 

融媒矩阵合力传播“青年声”。以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大学生记者团为主体,发起建立学院新媒体联盟,囊括学校或学校二级单位及其下属单位名义开办并通过平台认证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微博、QQ、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成为校园内网络媒体协作交流和资源共享的良好平台,形成融媒矩阵的工作合力,在网络育人实践中科学定位学校各级网络新媒体的重点工作领域,深化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优化学校网络生态环境,推动学校新媒体健康发展,推动学校网络育人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轻量传播精准达到“青年心”。互联网时代,传播展现出去中心化、去权威趋势,青年学生在心理上天然更加贴近小切口、轻量化的传播方式。因此,团队以青年为传播对象,积极探索网络育人新形式,生产一批以文化传播、知识传播为核心内容的融媒体产品,为网络育人提供了更为丰富鲜活的素材和更为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

淮河文化特色赋能“好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挖掘好淮河文化“好内容”的内涵、外延,与网络育人覆盖面广、传播率高、吸引力强、互动性好的传播优势紧密结合,不仅能够形成文化特色,突出文化优势,实现学校网络育人与其他高校的差异化发展,更能促进网络育人平台成为理论课堂的有益补充,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力赋能。


走出去请进来 携手谋未来


品牌栏目走出去,拓展网络育人新空间。“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让校内的品牌栏目走出去,与社会主流媒体共同发力,通过二者差异化的定位策略、互补性的传播手段、精准的引流对接及联合创新的联通方式,精准对接当代青年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通过构建多维度的传播网络,拓展网络育人新空间,提升传播覆盖面,确保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有效发挥引领与启迪作用。

新兴载体请进来,尝试网络育人新形式。互联网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可以利用VR、ARAI、3D扫描等新兴科技开展淮河流域历史遗迹、民俗风情、艺术瑰宝等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与重建开发VR看展、AR体验、在线答题互动功能以新兴载体推动网络育人项目体验成为青年群体中的新兴风尚

多元主体携起手,汇聚矩阵协同新力量。校内,持续加强校园新媒体联盟、融媒体矩阵建设,严格落实“信息发布联动、文化形象联展、舆情热点联对、知识产权联享、工作队伍联训”的五联机制,发挥优秀团队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聚力探索更深合作、更大范围的网络育人共同体。校外,加强校际交流,与各兄弟院校共商共享网络育人工作经验,协同合作、携手并进形成校内、校际间的网络育人合力,共同铸牢站稳网络教育阵地。(撰写:毛星懿;编辑:毛星懿;审核:黄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