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站内搜索:
绽放实践里的青春——文学与教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集中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 2020-09-09  浏览次数: 342  录入: xcb

根据《蚌埠学院2020年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文学与教育学院团总支坚持分散活动和集中活动相结合,坚持在不组织大规模跨省流动实践活动为前提下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关爱留守儿童、历史成、理论普及、国情社情、创新创业实践等五大方面,根据疫情期间实际情况,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共组织三支校级重点团队以及七支院级重点团队,坚持以家乡所在地为主,就近就便开展个人实践原则,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方式开展实践活动。

走进家乡实践,开展青年游学

本次暑期实践,文学与教育学院团总支共组建三支校级重点团队,走进家乡开展实践。

“关爱留守儿童在行动”实践团队于7月21日在学院党总支书记程志龙带领下,远赴安徽省蒙城县富达新村对当地留守儿童进行为期一天的关怀慰问活动。通过走近留守儿童世界,感受到因为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导致留守儿童们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因,让同学们更加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教育的重要。

家乡发展我知道”实践团队在7月26日开始活动。实践团队通过分散与集中、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走遍安徽各地寻根溯源,探索家乡的发展变化以及家乡人民幸福的秘诀为期三天的家乡实践让实践队员们看到了家乡不断发展变化,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另外一支校级重点团队受邀前往宁波参与由北仑区人民政府、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宁波广电集团主办的“青春之路·成长与共”第二届青年才俊北仑行活动。三天行程,团队成员沿着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波北仑考察调研的同款线路,领略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的雄姿、观览北仑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园区的现代化工业胜景。这三天宁波研学之旅让实践团队感受到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为学院今后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游学机会,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遇提供了参考

宣讲卫生知识,开展社情调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蚌埠学院抗疫防控工作有关要求,同时培养新时代大学青年勇于担当的时代责任意识,文学与教育学院组建三支“抗疫新青年”院级重点实践队伍,分别从青年志愿者、国情社情调研两方面开展实践。

“抗疫知识”宣传实践小队于7月28日29日,在与团队成员所在社区单位联系好之后,团队成员查阅了疫情防护资料并在自己所在社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疫情防控知识宣讲工作了解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增强防控意识,是每一位青年防疫志愿者的使命。

“垃圾分类,创新发展实践团队奔走家乡附近的社区和村庄,动手处理身边的环境问题、为社区居民们义务普及垃圾分类等相关知识。每一位团队成员收获颇丰,过得充实且富有意义,不仅深刻体会到垃圾围城的紧迫性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更提升了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调查实践团队以分散与集中、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走访城市社区与乡镇新农村,采访社区居民以及工作者对家乡发展的感受,了解到居民收入变化,亲身体会新时代的农村发展见证了城乡小康社会的发展历史,也更加坚定了成员们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

创新创业实践,打磨优秀品牌

疫情当前却没有让文学与教育学院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队伍的打磨受到影响。文学与教育学院团总支坚持指导老师线上指导,线上线下结合原则帮助学院四支“创青春”团队积极开展实践。

“符墩墩”文创服务实践团队通过对双墩文化考察为基础,设计制作一系列文创产品,在继承发展双墩文化同时开展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千味速递创业实践成员们在酷暑炎热的夏天,放弃了阴凉舒适的日子,在做好疫情期间保护工作后,来到了斑马线上做问卷调查,为今后创业实践开展获取市场调查资料。

“若初杂货铺”团队队员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为顾客定制属于自己的绘画照片将设计投入到实体商品,将每张独一无二的图片印刻在日常用品或者文创产品中

“写梦乐园”写作培训实践团队立足教育培训,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去往居住地附近的郊区或农村,走进当地课通过上课的方式,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写作以及写作的重要性参赛团队通过利用线上腾讯会议等平台积极探讨并结合线下市场调研,对项目的市场背景、产品设计、行业竞争优势、发展前景规划等不断探讨、打磨、展示汇报。指导教师对成员细心指导,针对项目不断提出调整意见,对每个作品所存在或者隐藏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并给予指导。从线下调研到线上汇报,从项目规划到正式实践,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创青春”团队跟进这个项目并日后转化为创业项目的拓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成功增添了无限的可能。

今年暑期社会实践在开展学院组织团队活动同时,也继续鼓励学生自主实践,探索“云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所有暑期社会实践完成后,通过实践故事征集、实践成果发表等形式,树立实践榜样,深化实践内涵,提升实践成果,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风。(撰稿:杨欣悦;编辑:黄灿;审核:杨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