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乡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6月26日至7月2日,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两山薪传,青衿绿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蚌埠市多个乡村,以科普宣讲、实地调研、影像记录等多元形式展开实地调研。
科普宣讲入村,生态理念润心田
团队成员分别前往黄巷村、张巷村和韩葛村,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宣讲。队员们在各村文化广场、村委会等地,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生态保护科普视频、展示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案例图片、发放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村民们普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正确的分类方法,以及生态保护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还组织了有奖问答、互动游戏等环节,极大地调动了村民们参与的积极性。一位张巷村的村民表示:“以前只知道把垃圾扔掉就行,听了孩子们的讲解,才明白垃圾分类和生态保护原来这么重要,以后我们一定注意。”
脚步丈量乡村,调研摸清生态“脉”
团队成员在蚌埠市张巷村,红塔村,太平村,韩葛村,黄巷村五个乡村通过走村入户、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实地调研。在红塔村,队员们发现部分区域存在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且村民垃圾分类意识较为薄弱;太平村虽设有垃圾桶,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垃圾分类引导,垃圾混装问题突出。村内虽设有公共垃圾桶,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分类标识与宣传引导,大部分村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仅停留在“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模糊概念,厨余垃圾、有害垃圾与其他垃圾混装丢弃的现象屡见不鲜;张巷村在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方面存在不足,秸秆焚烧、农药包装随意丢弃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也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潜在威胁。
镜头定格美好,影像赋能乡村振兴
在红塔村,实践团队员们还指导村民如何拍摄视频,记录“我的乡村生活”,村民们热情高涨,纷纷拿起手机,化身“乡村记录者”,用手机镜头捕捉家乡变迁,展现当地的田野风光、生态环境和日常劳作。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影像,不仅展现了乡村田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更成为村民感知生态改善的鲜活见证。当村民们通过屏幕看见自己劳作的身影被赋予美学价值,“家乡自豪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化传播行动力。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是团队成员将生态知识转化为乡村“方言”的生动课堂,更是他们在泥土中淬炼成长的珍贵旅程。未来学院将推动生态振兴实践常态化,为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贡献青春力量。(撰稿:夏宇阳、葛浩林;编辑:张饮、毛星懿;审核:张兆亮、黄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