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促生新业态,绿水青山富民生——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赴涂山杜郢村开展“三下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5来源: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阅读次数:58 字体: 【


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双碳”目标下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2025年6月27日至7月5日,蚌埠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双碳促生新业态,绿水青山富民生”乡村振兴促进团一行9名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子,怀揣青春热忱与专业理想,奔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禹会区涂山,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脚步丈量乡土,以智慧服务民生,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乡村发展新篇

探绿水青山,察徒步业态

双碳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涂山,这座皖北地区文化名山,正因户外徒步兴起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众多登山爱好者的目的地。这一新兴业态为当地村民带来了的收益——农产品石榴销路更广阔,文创登山杖和饮品生意红火。6月27日,实践团在初步探访中发现繁荣景象下潜藏隐忧:雨后高峰期,徒步登山观瀑布的游客人山人海,产生的垃圾不能及时清理,给这片绿水青山蒙上了阴影。

6月28日,团队成员深入山间,切身感受生态压力。途中随处可见游客遗弃的纸屑塑料等垃圾,与自然风光格格不入。在山脚下杜郢村村委会访谈时,我们了解到山上缺乏垃圾收集设施是导致垃圾随意丢弃的关键原因村委会表示,每次高峰期过后都要从山上清理出多垃圾。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清运不及时会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和游客体验,形成“垃圾围山”的现象访问徒步爱好者,团队也意识到了游客对改善环境、提升体验的迫切需求。

耕专业之犁,清生态隐患

6月29日至30日,面对涂山显露的生态痛点,团队展开清理行动,将环境生态工程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青山的力量。团队成员手持垃圾夹和垃圾袋,沿徒步路线展开地毯式清理。这不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更是专业认知的深化团队评估了垃圾分布特点、类型构成及其对水土、植被的潜在危害,深刻理解了生态保护的紧迫性。随后,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对垃圾进行了科学分类,区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为垃圾合理化、资源化处理奠定基础。这一行动成为向游客宣传环保理念的生动课堂。

访乡民旅客,寻振兴之路

探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之道,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效转化,才是乡村振兴的长久之策。为此,团队深入调研,力求解锁涂山可持续发展之路

7月1日至3日,团队深入杜郢村,与村民“唠家常”,耐心倾听他们在旅游发展中的喜与忧。一方面,村民欣喜于游客带来的收入增长,打开了特色农产品(涂山石榴)和手工艺品的销路;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于基础设施不足、客流季节性波动大、等问题的关切。同时,团队积极与登山游客交流,了解游客需求。7月4日至5日,通过对山上商贩、杜郢村村委会的深度访谈以及对问卷数据的严谨统计分析,实践团精准捕捉到各方诉求的交汇点与矛盾点,梳理出涂山发展的核心瓶颈:生态承载力面临挑战与乡村产业单一、附加值不高并存。基于此,团队运用专业知识,为涂山绘制了“双碳”引领、生态与产业共兴的发展蓝图

此次三下乡”实践,是蚌埠学院学子将知识应用生态建设上、将汗水挥洒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的生动实践。以“知行合一”为信条,以专业知识为犁铧,躬身耕耘于涂山的山水之间。生态保护为坚实根基,以乡村振兴为腾飞羽翼,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了个人能力的提升与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青春的力量在田野乡间闪耀,涂山的盎然绿意,正因这群年轻的智慧与汗水,孕育出生机与希望,照亮着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撰稿:周书漫、涂议文;编辑:张饮、毛星懿;审核:张兆亮、黄灿)


学校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曹山路1866号
书记信箱:shuji@bbc.edu.cn     院长信箱:yuanzhang@bbc.edu.cn
联系电话:0552-3177257(学校办公室)    0552-3177008(招生办公室)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安徽・蚌埠 皖ICP备15002005号-4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