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蚌埠学院关工委代表再次走进怀远常坟镇徐梅村,为35名留守学生送上书包文具。这项连续三年的“护苗助学”行动,正通过“五老+青年+云端”三维联动,构建起“扶志+扶智”的特色关爱体系。
三年坚守 从物资帮扶到精准关爱
活动现场,关工委老教授们给孩子们发放学习用品,逐一记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些书包真好看,还很耐用,娃娃们见着红马甲就喊‘大学爷爷’来了!”村民王大姐的感慨,折射出校地联动持续的温度。驻村工作队介绍,三年来帮扶已从单纯物资捐赠,升级为“需求建档——分类施策”的精准关爱模式。
“四维”升级 打造全周期育人体系
为实现长效帮扶,徐梅村与蚌埠学院深化共建,将暑期“三下乡”升级为“四维关怀”行动。学业护航:组建大学生助学团开展常态化课业辅导;红色铸魂:设立“银发课堂”邀请退役老兵讲述革命故事;云端连心:开发“云家访”系统实现远程情感陪伴;实践育人:建立乡村振兴青年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参与基层治理。通过“老青少”三代联动、“线上线下”双线融合的关爱链。
党建引领 让教育星火点亮乡村文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校地党组织以关爱留守儿童为切入点,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老教授担任“课外辅导员”,大学生兼任“乡村网格员”,云端平台连通家校社。这种“党建+教育+治理”的创新模式,不仅为留守儿童搭建成长阶梯,更培育出“邻里互助、崇文重教”的文明乡风。如今在徐梅村,“大学亲人”的红马甲已成春日里最温暖的风景。这项跨越三年的爱心接力,既是高校落实“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更是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撰稿:杜庆才;编辑:毛星懿;审核:杨安升、黄灿)